华中师范大学专家组到发界街道中心小学开展云南省国培计划“一对一帮扶培训项目”第三次入校指导活动
为高质量完成云南省彝良县一对一帮扶项目,推动彝良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第三次学科专家入校指导教研联动及县域学科教师现场研训活动于12月5日、6日在发界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指导活动。

本次入校指导的专家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沈爱华、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危雄、彝良县教体局教研室梁红、王成,湖北省第八届青教赛一等奖孙迎苹、武汉市蔡甸区第四小学教科室主任肖李姣。彝良县华中师大正在培训培养的彝良县“三名教师”,发界街道中心小学全体语文、数学教师及全体班子成员参与本次教研帮扶活动。
开班仪式上,特级教师沈爱华就本次活动做了发言,沈老师充分肯定了前两期入校指导后彝良基础教育发生的变化,看到了老师们不断的成长、进步、成熟的状态,对“一对一帮扶”获得的成效感到很满意,由衷的为老师们的努力表示赞许,希望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把基础教育办的越来越好。

5日上午的活动是由发界街道中心小学李成飞老师带来的展示课四年级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李老师在课堂中对范读的引导,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文言中的王戎是一个不仅聪慧而且又细心的孩子。在课堂一问一答中对孩子们智慧的启迪做得恰到好处。

第二堂课是由华师附小肖老师所展示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伯牙鼓琴》中,肖老师在课堂中用深厚的基本功吸引着孩子们注意力,“把书本立起来,声音也就立起来了”、“很会读书的孩子”
对文言《伯牙鼓琴》肖老师用“读古文韵味、给古文作画、做一名导演”几个环节给了孩子们新的思维启发。在一声声“遇知音”的朗读感受中结束了本堂课。

课后两位老师就本次课堂向老师们谈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不足与收获,发界街道中心小学骨干教师陈琴及部分教师就本次观课谈了自己的观课体会。

本次入班观课走进的是新入职的几位老师带领的一年级新生班级。课后华师专家就这几堂课做了入理入微的点评指导:有两个虽然是新老师带的新生班级,对教材、对课标、对学情的把握也很深入,老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更胜一筹。新老师与老教师的授课,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几位新老师在课后的交流发言中也特别强调了感谢他们教研组团队对自己的帮助,才有今天的课堂,学习的路很长,以后要多向学校老师及华中师大的各位老师多学习,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5号下午是由发界小学的李安堂老师于华师附小孙迎苹组织的三年级数学《集合》同课异构课。李安堂老师对数学思维的引导、联系到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孩子们知道了数学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法,激发了孩子们把知识应用到生活的思想。
华师附小孙迎苹老师在执教《集合》时,更是把简单的集合概念用图示的方式加以阐释,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了怎样把集合加以运用。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眼神中全是对老师敬佩的目光。

两堂课后,彝良县“三名老师”及全街道数学教师就课堂做了交流讨论,说了观课的感受以及收获。发界小学胡永财老师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育人方式转型——从刷题到启能》做了专题分享。胡老师在分享中说:教育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无限潜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等等交流话题给了老师们很多新的思考。

接着,教育发展研究院危雄院长就《有逻辑的教学——数学老师也要讲道理》向老师们做了交流探讨。他告诉老师们,数学老师不仅要讲知识,也要讲道理。就如何善于讲道理,危院长告诉老师们要从编者的视角、从古人的视角、从学生的视角来完成“讲道理”的阐释。

6日上午,发界街道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语文学科代表谢义巧老师就《文言之桥,文化之根》和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分享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初步探究,微讲座中,很多老师在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上与谢老师产生了共鸣,教学中的故事导入,交流学法、朗读课文,感受文韵、理解文意,读懂故事。这些方面的知识又一次让老师们找到了文言教学要注重的细节。

活动的最后沈爱华校长给老师们做了专题为《例谈小学语文学习活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讲座。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四部曲到教学评的课标表述。再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例研讨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课堂实施,沈校长在讲座中谈到的只要做到教学评一致性,那最后才能回归到学生的学业质量上来。沈校长虽短短一个多小时间的交流探讨,但对语文教学上一系列的思考与老师们碰撞出了更多课堂教学的火花。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我们不仅要关注眼前的成绩,更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华中师范大学专家的帮扶,有县教育体育局的正确领导,发界街道中心小学将以此次帮扶为契机,不仅“知不足”,更要“勇奋进”,不断攀登教育的高峰,引领老师们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前行。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新闻来源:彝良县教育体育局 202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