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怀旧版
  • 首页
  • 中心概况
    1. 中心简介
    2. 现任领导
    3. 机构设置
    4. 发展历程
    5. 联系我们
  • 学历教育
    1. 网络教育
    2. 成人教育
    3. 自学考试
  • 同等学力申硕
    1. 新闻动态
    2. 通知公告
    3. 招生信息
    4. 专业介绍
    5. 教学管理
    6. 学习平台
    7. 规章制度
    8. 英语模拟测试
    9. 学习辅导中心
  • 非学历教育
    1. 教师培训
    2. 中南干训中心
    3. 湖北党政干部培训
    4. 全国党员培训基地
    5. 中南高师培训中心
    6. 社会培训部
  • 教育研究
    1.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 职业与继续教育
    3.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1. 理论学习
    2. 党员活动
    3. 廉政动态
    4. 工会工作
    5. 老干与统战
  • 首页
  • 中心概况
    • 返回
    • 中心简介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发展历程
    • 联系我们
  • 学历教育
    • 返回
    • 网络教育
    • 成人教育
    • 自学考试
  • 同等学力申硕
    • 返回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招生信息
    • 专业介绍
    • 教学管理
    • 学习平台
    • 规章制度
    • 英语模拟测试
    • 学习辅导中心
  • 非学历教育
    • 返回
    • 教师培训
    • 中南干训中心
    • 湖北党政干部培训
    • 全国党员培训基地
    • 中南高师培训中心
    • 社会培训部
  • 教育研究
    • 返回
    •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 职业与继续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返回
    • 理论学习
    • 党员活动
    • 廉政动态
    • 工会工作
    • 老干与统战

专业介绍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招生信息
  • 专业介绍
  • 教学管理
  • 学习平台
  • 规章制度
  • 英语模拟测试
  • 学习辅导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等学力申硕  -  专业介绍  -  法学  -  正文

社会学0303

发布时间:2025-07-25    发布者:门户网站管理员     浏览次数:


一、学院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的社会学历史至今已逾百年。学校前身中华大学最早于20世纪10年代开设有社会学、人类学课程。1930年代初,学校前身华中大学社会科学系开设社会学专业,1935年成立社会学系。1940年代,学校在西迁云南大理喜洲办学期间,社会学系与历史系合并组成历史社会学系,芝加哥大学博士范定九先生为该系当时的社会学教授,第62届美国人类学会主席许烺光先生为当时的青年教师。改革开放后,1981年恢复社会学教学,1988年成立社会学研究室,1993年,成立社会学与行政学系。1997年,社会学系独立建制。

百余年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育和学术事业筚路蓝缕,始终扎根中国大地,海纳百川,历久弥新。2003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学院院名由费孝通先生亲笔题写,同年社会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从此迈上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1月,社会学院成立,时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先生任名誉院长、特聘终身教授。

学院拥有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2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民政部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其中,社会学专业还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湖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94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2年开始招收社会学博士后研究人员;2018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留学生800余人。

二、学科建设

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基本形成人口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政策研究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学院建设有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奖10余项。5年间,学科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5000余万元;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权威期刊、SSCI、SCI期刊发表和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及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著作100余篇/部。

学位点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学科生源具有招生范围广、生源质量高等特点。本学科培养了数千名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高级人才,其中知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和行业领军人才数十名,多名教师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专委会理事长、国际学术刊物主编和编委等职务。

三、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优秀师资队伍。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教师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内外著名学府获得博士学位,大多数教师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留学经历,具有较优的学缘结构。以1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带头人的多个教研团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人才培养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责主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思想引领、教育服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四大工作领域,构建了“四同四度”有组织的学生工作体系,将“有温度的教育”做实做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学科专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学院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并助力地方发展,已建成了20多个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与襄阳市襄州区、随州市曾都区等地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优秀研究生以挂职锻炼形式赴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学生广泛深入参与到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三方评估工作与社工实务活动,形成了实践与实务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打造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科特色。近十年来,培养的学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社工论坛一等奖、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和荣誉百余项。每年均有一批学生进入到国家部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等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知名高校和企业工作。

五、专业领域与特色

1.人口社会学

侧重于流动人口市民化与劳工关系治理研究。优势与特色体现在:一是该研究方向立足转型期中国流动人口发展和变迁的现实,聚焦流动人口特征、关注劳工治理,将社会调查与学理研究相结合,其成果有助于拓宽人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二是具备坚实的基础,围绕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群体转型、留守儿童问题、返乡创业问题、流动人口市民化等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目前该方向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多份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获上级采纳或批示。

2.发展社会学

侧重于乡村振兴与城乡发展研究。特色和优势体现在:一是学术带头人带领团队围绕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调查研究和提供咨询服务,为我国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起草相关国家标准。二是关注新型的城乡发展趋势,克服既有理论对城乡关系的过度简化及由此产生的实践悖论,借助新的分析方法去呈现城乡资源转移的特征,为理解中国城乡关系的实践悖论和检视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工具和解释框架。三是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乡发展等领域积累的资料和成果位于国内学术界前列,30多篇报告被国家和省级作为贫困县退出和地方党委政府巩固脱贫成果成效考核的依据,多篇咨询报告被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批示。

3.经济社会学

侧重于市场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特色和优势体现在:一是回应当今中国的重要市场现象和理论问题,注重不同地区市场实践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制度、文化、权力和社会结构对中国市场发展的影响,引领和推动了国内市场社会学的研究。发展了关于本土市场实践的理论命题,使市场实践的中国经验在理论上获得新的提升,获得了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一些新的观点结论。二是在该领域发表了一系列体现出学科标志的成果,在《社会学研究》、Economic Sociology. perspectives and conversations、《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该方向负责人曾任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20-2022年)。

4.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侧重于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和社会政策研究。特色和优势体现在:一是关注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发展、价值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了迈向行动—话语的社会工作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当前社会工作教育的降维进行批判,并在价值反思中提出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二是在本土文化情境下对中国的赤脚社工、儿童保护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构建了理解中国儿童保护及赤脚社工的概念框架;三是将深入的学理研究与社工实践相结合,既为社工的实践展开创新学理基础,又为学理研究提供难得的介入性研究条件。该方向研究基础坚实,成果丰富,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上一篇:法学0301

下一篇: 政治学0302

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0503325号. zjy.ccnu.edu.cn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382号
邮政编码:430079 联系电话:027-67867250